閱讀心得
因為科技發達,所以比起寫字,大家更會打字,也常常寫字寫到一半時忘記字的模樣,感覺是這樣寫但又不感到些許不熟悉,如此一來,寫字對大家而言,就變成了麻煩且認為是浪費時間的事了。對我而言,打字快的確是方便與現代人溝通,但是這些文字很冰冷,它傳達了訊息卻給不了溫度,所以比起拍照看筆記,我更喜歡的是自己寫下來後的筆記,比起看電子小說,我更珍惜書本帶給我的質感。
「當你寫下一行悲傷時,用心去寫,它便留在那裡,而你往前了。」
我很喜歡寫日記,因為我會將自己的心情寫在裡面,而文章裡頭的這句話寫得很好,因為當我將自己的悲傷與憤怒寫下時,再回頭看看日記,感覺情緒就不那麼強烈了,突然覺得事情就是那樣也沒什麼了,寫下文字就好像將自己的情緒留給了書本,而自己又往新的一頁前進,那種過程很美好,因為我寫下字的時候,我的心隨著文字起舞,當寫完時覺得心情舒爽,看到自己寫的文字心也就更舒爽,覺得文字真的很棒。
我認為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,因為那裡面暗藏著深層的文化溫度,我們可以從字裡面看出那個人的個性,以及他對自己文化中文字的感覺是如何,所以當我不熟悉一個人時,我就很喜歡看他所書寫的字,而欣賞字的同時,我也在欣賞另一個人的文化,我們不需要學習他人的字形,我們只需要寫出自己的字形就可以了。
雖然說當華語教師就一定要照正規的書寫方式來寫字,因為這樣才能告訴學生最正確的方式,但當自己卸下華語教師的角色時,也可以在閒暇時間寫出自己最自然的文字,用最單純的心,來面對這些美麗的文字。
課堂筆記
個人發表
Q1. 身為基督徒的羅醫師的哲學觀偏向哪一家?
儒家-->不恥下問;墨家-->兼愛
Q2. 羅醫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如何展現?
有自省能力(影片中提到罵完人,發覺自己的錯誤,很快就去道歉),對於學生的態度也很有素養,且願意跨出自己的文化,學習用他人的語言來溝通。
Q3. 羅醫師於1959-1999在臺灣工作期間,主要使用閩南語(臺語)溝通,為何使用臺語?根據課本,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,已推行國語運動。
因為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強制要說國語,所以大部份的民眾還是以臺語溝通為主,於是羅醫師也選擇講臺語。
Q4. 六書是漢字的構成原則,除了課本上的解釋與舉例,你是否知道其他簡潔的辨識方法?
字可拆-象形、指事;不可拆-會意、形聲
完全由圖畫演變而來:象形
圖畫演變+意象符號:指事
非圖像演變且拆字後讀音與原字不同:會意
非圖像演變且拆字後讀音與原字相似或相同:形聲
Q5. 請拆解「雷雅安」三字之構字法則。
雷:雨+田 --> 會意;雅:牙+隹 --> 形聲;安:宀+女 --> 會意
小組討論
Q1. 楷書自唐起為中國官方正式字體,但現今一般閱讀多使用字型為「新細明體」。那麼,華語教師在教才準備上,使用什麼字型,寫字教學時該注意什麼?
標楷體,而寫字時該注意一筆一畫的寫,不要潦草帶過,筆畫順序要對,斜度要對且字體方正。
Q2. 以往的圖書以「經、史、子、集」分類,若採用當代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,「經、史、子、集」各在哪類?
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:
- 000 總類
- 100 哲學類
- 200 宗教類
- 300 科學類
- 400 應用科學類
- 500 社會科學類
- 600-700 史地類
- 600 中國史地
- 700 世界史地
- 800 語文類
- 900 藝術類
經 - 各式重要典籍(090);史 - 中國歷史與地理(610);子 - 百家人物、名人傳、百家學術思想(121、782);集 - 文學作品集成(800)
Q3. 如果你是華語老師,關於台灣所用的貨幣稱為「新台幣」,你會教什麼?
口語用法:幾元=幾塊=多少錢、紙鈔與銅版的差異、如何判別真假。
Q4. 現在教育制度有公立學校、私立學校、補習班,屬於古代的哪種教育制度?宋朝起至明清完善的科舉制度類似於現在的什麼考試?其中宋朝的「糊名」的規定與現代考試制度的哪項規定相似?
公立學校:唐國子監、宋書院;私立學校:漢精舍、唐學館、宋書院;補習班:明清私塾。
選官制度:科舉-鄉試、會試、殿試(有官也有名、三元及第);公務人員考試:初考、普考、高考(有官鐵飯碗、沒有名)。
「糊名」=「彌封」
課後個人感想
看完羅慧夫醫師的影片後,心裡不知讚嘆了他多少回,因為羅醫師,台灣的醫療設施也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,我們人民也才享受了這樣高程度的治療,台灣也有許多這樣默默做事的無民英雄,雖然我們常常不知道他們的名字,但是我們可以感謝他們的方式,就是好好珍惜每項我們所使用的資源,因為那些資源絕對不是憑空出現,而是因為英雄們的存在,我們才可以享受這些資源,我們也才能夠過更加美好的生活。